- 产业现状
但是,近年来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,经济形势依旧下行,出口形势的不确定性,国内家纺产业的异军突起,融杭发展的空间挤压,市场销售模式的变革,以及政府出台的能耗、亩均考核政策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叠加,给海宁家纺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,面临着新一轮的严峻挑战。
2022年新春刚过,市镇两级政府相继召开新一年经济工作会议,提出了新一年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,作为海宁家纺三大传统产业之一的海宁家纺,如何进一步加强融杭接沪,加速海宁家纺时尚产业转型?怎样探索促进家纺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,勇当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表率?当前家纺企业又面临着哪些困难和发展瓶颈,迫切需要政府各级部门解决哪些困难?带着这些问题,协商会近期专门走访调研海宁家纺企业,摸清产业的基本面情况。
此次调研共走访企业31家,其中有窗帘、沙发布、整体软装布艺、墙布、印染五大类企业,80%从事生产、加工和销售,20%为贸易型企业,走访企业于2月10日正常复工;正月十五恢复正常生产。
一、当前主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
- 家纺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,每吨价格上涨1500元-2000元。由于近期国际原油市场价格迅猛上涨,导致家纺原材料价格受到影响,家纺原材料多为化纤产品,如有光、无光网络丝、涤纶丝等,现在,每吨原材料价格较去年12月份相比,每吨价格上涨1500-2000元。
- 高端人才难引进,职工工资逐年上涨,上涨率6%-8%。企业开年遇到最大难点,就是招工难。今年节后,许村、沈士、许巷设三个招工点,普通工人基本能到岗,但企业需求的高端设计、管理和技术工人,在当地很难招到。主要是许村城镇化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薄弱,还有待进一步完善。同时,随着许村新城建设步伐加快,各方面生活成本快速提高,企业职工工资相应普遍上涨,涉及面广的普工工资逐年平均涨幅6%-8%。
- 国际经济形势存在许多不确定性,出口企业普遍不乐观,俄罗斯订单减至一半。目前,出口企业大多呈现下降趋势,企业手中的订单多为低端价格市场,特别是出口俄罗斯的订单严重减少,对俄出口量较大的企业销量下降30%,甚至一半,个别企业被客户要求停产、停发货;卢布贬值,损失无法估算。出口美国、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高端产品和订单,目前相对平稳。据家纺协会外贸监测点对59家出口企业统计,1-2月销售4902万美元,去年同期为5801万美元,减少898万美元,同比下降18.3%。
- 春季内贸销售依靠展会,受疫情影响展会一再延期,导致布艺内贸出现明显下降趋势。窗帘及成品、沙发布、墙布、整体软装布艺四大领域,销售量不均衡,成品窗帘与沙发布基本平稳;整体软装布艺的销量没有递增,利润减少;墙布部分企业销售出现断崖式的下跌,主要原因是墙布销售渠道与建材匹配,软装设计更新变化快,墙布被艺术漆代替,墙布的用量锐减。布艺内贸主要依靠会展,由于国内疫情频繁发生,深圳春季家纺展等国内布艺展会一再延期,或线上举办。
- 因政府施策,许村后整理配套不够完善,本地产业链缺乏高效运作。近年来,各级政府实施的企业“能源双控”“环保整治”“亩均效益考核”“安全生产检查”等量化指标的考核,再加上常态化的疫情形势,家纺产业链配套问题不断凸显,原材料(原丝)不能在许村生产,“起跑线”落后于别的地方;其次,印染产业加工不配套,规模技术、个性化产品印染服务、印染价格等方面制约产业提升,尤其是高端的软装布艺(纱线及布艺染色)的后整理不相配套,造成后整理加工“断档”明显。第三,沙发布印染配套严重滞后,确因受环保整治影响较大,桐乡、德清等地后整理企业没有在这些方面受到政府的严加管控,许村企业只能付出更大代价。
- 各项生产成本推高,家纺市场价格竞争激烈,海宁家纺市场份额逐年减少。由于杭州东扩发展,许村融杭建设加快等客观因素,海宁家纺企业的劳动力、运输、财务、后整理配套费等各项成本一再推高,迫使许村企业生产外移加工,家纺产品被经编产品替代,江苏、德清等地支持鼓励发展传统纺织业,许村生产优势逐年削弱,在市场竞争中,明显处于劣势地位,市场份额逐年减少。
经历了二年疫情,许多家纺企业改变传统的展示与销售模式,探索走线上、直播的营销方式。90%的窗帘布、成品、墙布、整体软装企业采用抖音直播,60%的沙发布企业也逐步探索线上或直播营销。调研中,大部分企业对参加传统展会如上海家纺展,不再重视与关注,造成展会经济的冷清现状,给海宁家纺组织展会提出了新的思考。
- 对策和建议
- 提升企业家信心,弘扬企业家精神,抓好顶层设计,提升家纺时尚产业竞争力,同心同向打造“全球家纺之都”。
- 擦亮“海宁家纺”浙江区域名牌,加大对区域名牌的宣传力度,提升区域名牌影响力。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,建议政府、部门、企业协同发力,在资金、传播形式上给予全方位的鼓励和支持,加大宣传力度,提升“海宁家纺”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,使“海宁家纺”真正成为中国家纺的一张“金名片”。
- 鼓励企业招才引才,利用产教融合联盟平台,加快家纺高端人才和科研项目落地,推进时尚产业科技创新。鼓励与支持企业招才引才。要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平台,发挥平台人才集聚的优势,一方面,实施校地合作办学3+2模式,夯实产业人才培养。另一方面,加大高精尖人才的引进,建议时尚产业中心、市工商联产教融合联盟,前者在政策上给予企业人才引进培育资金支持,后者在人才平台上牵线搭桥,引人才、引项目,加快人才与项目落地,推进家纺时尚产业科技创新。
- 出台参展奖励政策,继续支持和鼓励规模企业参展;制定许村展会展商门槛,提升许村家博会档次和品牌形象。
- 重构海宁家纺产业链,推动产业集群高效运转。
6、聚焦高质量发展,狠抓企业培育。实施家纺产业整治,规范小微企业经营,营造公平公正的产业环境,提升时尚产业竞争力。
按照浙江省高质量发展的要求,加速家纺时尚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,根据许村未来五年的企业培育目标,上市企业2家,行业龙头企业10家,产值10亿企业2家,提升时尚产业竞争力。
对现有规上企业提升的同时,规下企业也要进行适度整治,在亩均产值税收的考核中,既要做到针对性,也要对低小散企业加大整治力度,循序渐进,分级考核。建议政府对区域内所有企业进行考核,依法规范小微企业经营,营造公平公正的产业发展环境,推动海宁家纺产业集群健康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