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,近年来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,经济形势下滑,特别是今年情况更是难于维持,再加上许村的地理优势,融杭发展的空间挤压,市场销售模式的变革,以及政府出台的能耗、污排、亩产效益评价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叠加,给海宁家纺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,面临着新一轮的严峻挑战。目前海宁家纺产业碰到哪些困难,怎么发展、怎么提升转型?带着很多疑问和对家纺未来的憧憬作了调研,梳理,分析走访了31家企业,涉及窗帘、沙发布、墙布、整体软装、印染等。
一、经济形势严重下滑,今年以来疫情肆虐全国,许村作为重灾区,
两次封控停产、停业,国际形势风云突变,由此造成家纺产业销
售额不足往年的70%,相对而言内外贸下降30%-50%。
二、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
- 国际油价不断攀升,95#汽油每升升至9.58元人民币,比正常时期增长30%以上,生产原料与石油相关,致使原材料比年初又上涨20%左右。
- 印染行业受到双控及原材料上涨,直接影响印染费上扬,受影响的家纺生产企业,再加“双排限制”产业链不配套,也影响生产环节的“断档”。
- 电价上涨幅度过高,由于国家用电政策的改革,采用第三方供电,且一个月制签订供电协议,使家纺企业3-5月份电价上涨25%左右。
- 生产经营中劳动力成本增高,今年与往年的不一样情况是职工剩余,基本工资调研中普遍反应上涨6%-8%,由于生产量的减少,产品单个劳动力成本上涨,企业利润严重下滑甚至亏损。
江苏盛泽、湖州、长兴转移,而且速度加快,现有企业的生产厂
房有空余,且租不出去,积压在手,年前一直看好的“零地基”
改造项目,受亩产效益评价政策,目前无人关注,改造企业主信
心不足。
四、由于疫情尚未全面好转,原已安排的全国性展会停办,一直受撑
于展会经济的家纺行业,目前造成无米之炊。
面对如此困难,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思路,理念,着力抓重点,
以“稳”“保”“转”上做文章,实现家纺产业在逆境中求发展
一、坚持以“稳”为基点,充满对家纺产业发展的信心
海宁家纺作为政府千亿级时尚产业的一部分,“十四五”经济发展规划也作了重点吸纳,围绕政府高质量发展的中心,协会引导企业家提升发展信心,以“稳”当头,弘扬原先的海宁家纺精神,抓好企业产品的顶层设计,营销政策,贯彻落实上级政府扶持中小微企业的一系列政策,支持企业全面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数字转型,在困境中求生存,抓好政策落地和措施到位,让企业家感受到政府的温暖。
二、要保住“海宁家纺”区域品牌和世界级布艺先行区的影响力
要充分发挥多渠道、多方位媒体功能,建议政府部门,企业协同发力,在资金、传播方式上全方位的鼓励和支持,特别规模企业的品牌推广上,加大扶持力度,引领市场,占据制高点,提升海宁家纺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美誉度,使“海宁家纺”真正成为中国布艺的一张“金名片”
三、加快海宁家纺转型升级的步伐
海宁家纺要从原来生产实战型向合作战略、智能改造,数字化发展上有所建树,坚持设计领先,营销模式领先,资源配置优化,人才引进优越上下功夫,在现有基础上发力,做好世界级布艺先行区的各项工作,要继续推进规模企业,土地使用低效企业进行厂房改造,提升形象,迎接融杭,引进杭迁企业。
四、合理对家纺企业进行亩产效能评价,传统产业不能与新兴产业相比,家纺是许村百姓养家的产业,亩产效能评价中,要考虑当前的形势,家纺产业的现状,具有针对性,合理性,提出评价与考核,建议一般家纺企业亩均效益不超15万元,租赁企业考核指标每平方厂房不超80元,在企业腾退中,在提、放、转的形式上,放宽政策,逐步推进,在迎接杭迁企业租赁问题上要有借鸡生蛋的姿态,先放水养鱼,也能使改造提升中看到希望。
五、坚持贯彻“能耗双控”政策,做好平衡协调
这几年政府“能耗双控”工作,虽然取得成效,但对企业影响很大,由于计算的不合理性,企业生产停产严重,直接影响家纺产业供应链的断档,今年的电价上涨25%幅度之大,所以建议政府在“能耗双控”工作中听取企业的建议和意见,做到既不违反规定,又能顺利实施“双控”工作。
六、出台参展的补助政策
支持和鼓励企业参展,提升海宁家纺的品牌形象,一直以来海宁家纺靠展览会依赖程度较高,两年多的疫情影响,使企业展览成效不佳,信心不足,2020年时政府制订了补助政策并以实施,今年又进入上海国际家纺展招展工作,通过前期的调查摸底情况不是很好,共同认为经济形势不好,展览会效果希望不大,缺乏参展信心,所以恳请政府抓紧时间制订今年的上海展奖励政策。